戏曲文曲戏曲牌小调清丽明快,流畅自如

文曲戏又名“调儿戏”,起源于太白湖区,流行在鄂、皖、赣三省的毗邻数县,是在明代流传下来的“俗曲”和民歌小调基础上逐步形成起来的。

文曲戏的形成是在民国元年(年),由卖唱艺人王元林和闵金保共同组班,由盲艺人王瞎尔教唱,开始用化妆教唱的形式,以“三小”(小生、小旦、小丑)行当为主,演一些家庭生活小戏,搬上了农村草台。此时的文曲戏只有文场伴奏,并无武场,比较单调,而当时的广济采茶戏有武场,并无文场且采茶戏显高亢,十分热闹,二位艺人积极地横向借鉴,也配以锣鼓铙钹等,参与演出中,进行武场伴奏,戏味明显提高,这样,早期的文曲戏就形成了。年,闵金保重组戏班,发展到30余人,他们到江西的都昌、鄱阳、浮梁和安徽的宿松、安庆等地演出授艺。文曲戏愈传愈广、愈演愈烈,渐渐扎根于群众之中。

文曲戏经过几十年的锤磨和几代演艺员的努力,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,才真正达到辉煌时期。声腔有文词、南词、四板、秋江、平板五大正腔和80多种曲牌。其中“文词”“平板”使用最广泛,而“文词”又是最富有特色的“当家腔”。曲牌小调清丽明快,流畅自如,极富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。它的声腔道白、音乐、表演形成一体,加上有了自己的完整意义上的剧本和一批超群出众的演员,这才得真正以一个地方剧种面貌立足于民族的戏剧舞台。年,文曲戏以一地方剧种的身份和定义被载人《中国戏曲大词典》中。

文曲戏的脚本内容大部分是表现村夫渔妇生活的小戏。演出通俗易懂,妙趣横生,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。传统剧目共有四五十出。

早期文曲戏的代表剧目,大戏有《王金龙嫖院》《宋江杀惜》《云楼会》《庄子试妻》《翠屏山》等不多的几本。小戏有《点药》《金莲调叔》《借衣》《双下山》《追舟》等三十多曲,还有文词坐唱和灯舞形式的演唱曲目,如《手扶栏杆》《白牡丹》《满江红》《垂金扇》等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责编:李一珊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wuyiyanchac.com/wlsz/10543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